海南大学起点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湾历史教科书(15---17)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楼
发表于 2011-11-29 00:13: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第十五章民国初年的内忧与外患

绪论

一、国民革命运动

1.倡导者:孙文A.开端:中法战争,开始有「推翻清廷,创建民国」之志

B.领导的革命与革命组织


兴中会 同盟会
时间光绪20年(甲午战后)光绪31年(日俄战后)


地点 檀香山日本东京

目标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主义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决定1. 广州起义计画,陆皓东殉难2. 定青天白日旗为革命军旗

3. 定国号为中华民国4. 将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於一役

起义 2次,限广东 9次,包括广东、广西、云南、湖北

其他1. 光绪21年设总机关於香港,托名乾亨行2. 光绪23年陈少白在台北设分会,叁与惠州之役,孙中山亲自来台 1. 以民报为宣传机关2. 宣统2年翁俊明在台北设分会,叁与黄花冈等役,如苗栗的罗福星

2.结果:辛亥革命成功建立了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结束了2000年之久的君主专制政体

二、民国的体制脆弱,内忧外患不断

1.由於袁世凯的帝制自为及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使刚萌芽的民主共和体制几经摧残

A.割据军阀拥兵自重,相互争雄,阻碍国家的统一,也严重拖延中国现代化的脚步

B.民国17年蒋中正完成北伐,全国统一,经十年的建设,为八年抗战奠定了基础

2.帝国主义的势力不断扩张,操控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使中国的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屡遭破坏而岌岌可危3.中国共产党趁机兴起,与军阀、失意政客一起威胁中央的统一

第一节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辛亥革命1.背景

A.改革派诉求的立宪国会与收回利权运动无成,加上皇族内阁引起全国性大骚动,部分改革派人士转而倾向革命B.革命派经十馀次武装起义,宣传已普及於海内外,全面性的大革命只待时机而已

2.时间:宣统3年8月19日(阳历10月10日)

3.导火线:保路风潮A.起因:a.邮传部大臣盛宣怀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取消由民间绅商集资兴办粤汉及川汉铁路的成案b.清廷对於原有股本偿还办法不公,又藉筑路为名,大借外债,引起不满B.结果:湘、鄂、川、粤等省的保路风潮,以四川最烈

C.影响:a.革命党乘机活动,行革命之实,全省陷入混乱

b.清廷采取高压政策,派湖北新军入川镇压,造成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

4.经过:武昌起义A.湖北革命成功的原因a.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武汉为九省通衢要地,汉阳又设有钢铁厂和兵工厂b.革命党人长期经营的结果湖北自张之洞兴办新式教育后,一般人民富於维新思想,革命组织团体如科学补习所、日知会、共进会、文学社等先后成立

宋教仁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合并各个革命团体,便於指挥;由边区革命进入中枢革命阶段B.时机:a.保路风潮起,鄂军入川镇压,武汉较为空虚

b.革命机关被破坏C.结果:a.湖广总督瑞澄仓皇遁走,武昌光复,推新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

b.军政府连克汉口、汉阳,同时照会各国,声明保护外人生命财产及其既得利益,立获各国承认,严守中立5.影响:各省迅起响应A.为武昌之役后,革命情势能够稳定发展的主要原因,使得与清廷议和a.内地18省中,有14省宣告独立b.上海、南京的光复以及海军的归附,更是大动国际视听,并奠定了革命军在长江下游的基础

c.清廷虽仍保有直隶、山东、河南、甘肃及东三省,但已危机四伏,如:山东一度宣布独立,东三省亦有半独立性质的国民保安会B.同盟会不能控制全局,导致后来革命失败

a.独立的各省非全由同盟会所策动,大多为立宪派、旧官僚、新军或会党所掌握

b.革命阵营内部的分裂,导致共进会支持黎元洪,光复会投靠了袁世凯

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1.时地:宣统3年11月13日(1912年1月1日),南京

2.经过:A.各省代表经上海、武汉、南京会议,决定组织中央临时政府

B.孙中山返国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副总统黎元洪,正式成立临时政府a.武昌起义前,正在美国筹款b.革命成功后,赴欧要求英国断清廷借款、制止日本援助清廷,同时与法国朝野广泛接触C.代表立法机关的临时叁议院随后开幕

3.提出新措施:A.提倡平权,革除清廷时期官职人员「大人」、「老爷」的称呼

B.维护人权,不准刑讯,禁止人口买卖C.尊重言论、出版自由,使用阳历

D.提倡女权,严禁女子缠足4.意义: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开启民主新纪元

三、清帝退位与南北统一1.南北议和与清廷退位

A.由来:a.清廷重新起用袁世凯⌒湖广总督 → 钦差大臣 →内阁总理

b.袁世凯不再为清廷效命,反而施展两面派手段藉革命军以要挟清廷,最后任命他为内阁总理以武力攻下汉口、汉阳,迫使革命军接受议和c.在英人斡旋下,双方停战议和

B.经过:a.代表⌒(袁)唐绍仪 ? (孙)伍廷芳b.地点⌒上海

c.秘密协议⌒革命党人多思假手袁世凯推翻清廷,孙总统只得委屈求全

C.结果:清帝溥仪於2月12日下诏退位,由民国政府依法予以优待

2.临时政府北迁与政权转移A.改选临时总统a.孙总统提出三个条件:临时政府必须设在南京

新总统必须到南京就职 新总统必须恪守《临时约法》

b.目的:使袁世凯离开其北洋基地之恶劣环境,并摆脱列强对北京的威胁

B.结果:事与愿违a.袁世凯嗾使曹锟在北京发动兵变,拒绝南下,临时叁议院卒允其在北京就职

b.颁布临时约法用意:为内阁制,目的在防范袁世凯专权的可能性

制定:临时叁议院根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修订完成法律地位:宪法完成之前的国家根本大法 意义:中国有史以来,首次将人民的权利义务列入国家根本大法之中

c.新内阁成立唐绍仪为内阁总理,3月25日抵南京组织新内阁,接收临时政府

新内阁的军政、财政大权均由袁氏集团掌握,只有教育、农林等部总长由同盟会员担任

d.4月1日孙总统正式解职,临时叁议院与临时政府北迁,南北遂告统一

第二节民初政局的动荡

一、袁世凯的独裁统治1.政潮党争

A.政党争权:a.国民党
由来:联合其他政党与同盟会共组成,与袁世凯对立

理事长:孙中山 实际领袖:宋教仁,力主政党内阁

b.进步党 由来:共和、民主、统一三党合并,支持袁世凯理事长:黎元洪

实际领袖:梁启超

B.政局动荡:袁世凯专制自为,嫉视国民党,更忌恨宋教仁

2.二次革命(民国2年)A.原因a.宋教仁案原因:叁、众两院国会议员选举,国民党占优势,实现政党内阁希望浓厚,也有问鼎总统的可能,引起袁的猜忌
结果:宋杀仁在上海被暗杀,舆论哗然,孙中山力主声罪讨伐,黄兴等多数人则主张法律解决b.大借款案

袁世凯积极部署军事,一意以武力对付国民党 未经国会同意,违法向英法俄德日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取得帝国主义的财政支持

c.罢免三都督案:罢国民党籍的江西、安徽、广东都督,并派北洋军南下

B.经过:李烈钧、黄兴、陈其美分别在江西、南京、上海仓促起兵

C.结果:因步调不一,互不统属,不及两个月即被各个击破,孙、黄流亡日本

孙中山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继续进行反袁革命

袁志得意满,加速帝制自为的行动

3.从独裁总统到短命皇帝A.袁世凯窃国a.胁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总统b.取消国民党党籍议员资格,使国会不足法定人数,最后予以解散c.罢废《临时约法》,另订《新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将总统权力极度扩大d.将总统任期由5年改为10年,得连选连任,且候选人由现任总统提名

B.洪宪帝制a.认为时机成熟,公开进行帝制欧战方酣,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也获得二十一条要求的满意答覆由总统府的外籍顾问,宣称共和政体不适合中国 杨度发起「筹安会」,鼓吹君主立宪 袁的亲信党羽组织「变更国体请愿联合会」,再由「国民代表大会」推戴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 b.民国4年底正式接受,并改民国5年为「洪宪元年」

c.各地反袁声浪不断 孙中山在日本发表讨袁宣言,中华革命党成为武装讨袁的先锋

进步党的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一文,公开反对帝制蔡锷、李烈钧与云南将军唐继尧组织护国军起义,反袁声势为之一振 国际间,列强一再警告,劝袁暂缓实施帝制

北洋派大将冯国璋、段祺瑞等人,亦露骨反对帝制

d.结果:仅83天的洪宪帝制告终,袁在众叛亲离下,羞愤而死

黎元洪继为总统,实权则由国务总理段祺瑞所掌握,但府院不合

临时约法及国会恢复,并补选冯国璋为副总统

二、从府院之争到南北分裂1.府院之争

A.督军团叛变a.起因:民国6年,德在欧战中实施潜艇封锁政策,美国叁战,并盼中国加入

段祺瑞欲藉叁战之名,扩张势力,排除异己

b.经过:段祺瑞召集各省督军会议声援,并嗾使伪「公民请愿团」胁迫国会议员,强要通过叁战案议员愤慨、部分阁员愤而辞职,黎元洪遂将段祺瑞罢免,故段系督军亦宣布脱离中央

c.结果:黎元洪召安徽督军张勋进京调停,反而引发复辟事件

B.复辟事件a.起因:督军团叛变起,黎元洪电召张勋北来调停b.经过:张勋逼黎解散国会,并拥清废帝溥仪重登帝位c.结果: 段祺瑞举兵讨伐张勋,复辟失败

黎元洪辞去总统之职,由冯国璋代理总统,段祺瑞重任国务总理

2.南北分裂:民国6~17年A.原因:段氏骄横跋扈,孙中山乃在广州成立军政府,组织非常国会a.大权独揽,不尊重法纪,不恢复国会b.迳由国务院通过向德国宣战,成为协约国的一员c.与日本订立军事及借款密约,并藉此出卖国家权益

B.孙中山的护法(临时约法)战争a.时间:民国6年军政府成立 ; 民国12年申讨曹锟窃国止b.响应者:部分海军及国会议员、西南数省军政人员c.目的:恢复国会,维护约法,使民主共和趋於正轨,以达中国之和平统一

d.挫折 民国7年,桂系军阀陆荣廷及政客岑春煊的掣肘,将军政府改组为七总裁制,孙中山首次离粤民国11年,陈炯明在广州叛变,蒋中正闻讯赴难

C.上海的南北和议:民国8年a.原因:民国7年,段系安福俱乐部操控的新国会推派徐世昌为总统,时值第一次大战结束,欲获南方对其总统地位的承认,倡言和平统一

b.结果:因南方坚持恢复国会,取消中日密约,故和议无成

三、军阀的混战与割据大势1.军阀形成的原因:A.清末太平天国之役后,总督、巡抚的权力大增B.武昌革命后,各省的独立助长此一中央衰微、地方权重的趋势

C.袁世凯当政时期,广布其北洋军於各地,在袁死后自成派系

2.军阀特质:各拥重兵,各倚列强以自重,争夺中央政权及地方势力

3.北洋军阀系统:A.皖系⌒段祺瑞、卢永祥B.直系⌒冯国璋、曹锟、吴佩孚(英)、冯玉祥(俄)、孙传芳(英)C.奉系⌒张作霖(日)

4.北方军阀的混战A.民国9年直皖战争:直+奉皖,北京政府为直、奉两系控制

B.民国11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直奉,张作霖兵败东去,宣布东三省自治

C.民国13年第二次直奉战争a.原因:直系以「恢复法统」为名,先逼徐世昌去职,再逐黎元洪,最后由曹锟贿选总统,引起孙中山、张作霖、卢永祥等各方群起声讨

b.结果:冯玉祥中途倒戈,使直系瓦解,后冯与张作霖共拥段祺瑞为临时执政

军阀各有列强势力支持,混战不已,中国实际上已成无政府状态,助长共党的声势

D.军阀混战后的割据大势a.张作霖:东北、华北b.吴佩孚:河南、湖北c.孙传芳:东南

四、中国国民党的北伐与统一1.北伐前的准备

A.民国8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以因应五四运动的新情势

B.孙中山在广州任非常大总统时,曾藉第一次直奉战争策动北伐大业,但因陈炯明叛变而中辍离粤,直至12年方回粤任大元帅,成立大本营

C.民国13年的革命准备a.中国国民党改组

原因:11年陈炯明叛变改组: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措施:改订党章,发表宣言,阐明三民主义的真谛,并开始容共

b.公布革命建国的基本政纲c.蒋中正在广州成立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目标:培育为主义奋斗牺牲的革命先锋

训词:开学典礼中,孙中山亲致训词,即今日之国歌歌词

意义:奠定国民革命军之建立与统一中国的基础

D.民国14年,孙中山逝世后,蒋中正继续完成革命事业

a.以黄埔军校学生为核心的革命军,两次东征,连败陈炯明及滇、桂军

b.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改组国民革命军,以打倒军阀及帝国主义、完成国家统一为目标

2.北伐军事行动:民国15~17年A.顺序:吴佩孚 → 孙传芳 → 张作霖

B.结果:民国17年底,张学良宣布东三省归顺国民政府,北伐统一大业遂告完成

3.国军编遣会议使内战再启A.原因:全国统一后,兵额庞大,非国家财力所能负担;且编制复杂,素质不齐,不合乎现代国防需要

B.目的:为求军政、军令之统一,以消除割据积弊C.结果:中原大战(讨逆战争)

a.叛乱者: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b.战区:河南、山东、湖南,以河南为主战场

c.影响:为北伐后规模最大的内战,使国民政府地位趋於稳固长江中下游中共势力趁机壮大

第三节民初外患的加剧

一、俄侵外蒙与外交野心

1.俄国觊觎外蒙A.武昌革命时a.库伦活佛受俄人威迫利诱,宣布独立

b.要胁外蒙签订俄蒙协约及商务专条,排除中国一切权利,外蒙几已成为俄国的殖民地

B.袁世凯总统时期a.未经国会同意,与俄国成立协定,承认外蒙自治及俄蒙条约,中国不驻兵、不设官、不移民,舆论大哗b.中、俄、蒙重订恰克图协约,名义上外蒙取消独立,但中国只争回宗主权等虚誉细节,实际上俄国仍宰制全局

C.共产革命发生后,蒙古发起取消自治运动,并於民国8年复归中国版图

D.苏俄时期a.民国10年树立「蒙古人民共和国」,改库伦为乌兰巴托(红色英雄),同时唐努乌梁海也宣布为独立b.中国虽不予承认,但外蒙实际上已脱离中国,成为苏俄的第一个附庸国

2.苏俄的外交企图A.建国a.民国6年爆发两次革命,帝俄倾覆,共产党夺得政权,建立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后改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简称苏俄、苏联

b.以推动「世界革命」为目标,但西进受阻於英、法、美等国,乃伪装亲善,迂回东进

B.民国8年於莫斯科成立第三国际,并以中国为推动世界共产革命的重点国家

a.发表两次对华宣言:加拉罕民国8年:声明放弃中东铁路及帝俄时代的所有掠夺品;目的在甘言诱惑中国以博取好感民国9年:重申前项承诺,但要求通商及外交承认;因红军袭陷库伦,交涉遂告中断b.成立中国共产党:民国10年

3.中俄的外交关系A.中俄重新建交与绝交

a.背景:民国12年山东临城发生火车被劫(津浦路事件),列强拟兵干涉,引起全国愤慨,加拉罕乘机发表第三次对华宣言,大肆抨击列强以示好中国

b.民国13年签订中俄北京协定,正式建交外蒙为中国的一部分,撤退红军

不在本国境内有图以暴力反对政府之团体存在,不作与对方秩序及社会组织相反之宣传

c.结果:外蒙红军始终不撤,苏俄扶植中国共产党则更为积极,民国16年北京政府与俄绝交

B.中国国民党的联俄容共a.原因:孙中山在革命多次受挫之后,唯有苏联向他伸出了援手

苏联革命的成功,给了孙中山相当大的启示,乃决意借重苏联模式以彻底改造国民党

b.措施:允许中共党员以个人身分加入国民党

民国12年,苏共顾问鲍罗廷抵华,并被聘为国民党首席顾问,正式落实了联俄容共的政府

民国13年,在鲍罗廷指导下改组国民党,完成了以苏联为典范模式的政党体质改造,建立了严密的党部组织c.结果:北伐期间,俄共不断在中国策动诸项暴动,民国16年国民政府乃宣布对俄绝交

二、英国图谋西藏1.光绪末年:英军入侵西藏拉萨,强迫签订英藏条约,取得通商、赔款等权利2.宣统年间A.鼓动达赖十三脱离中国,侵扰川边,但被清军平定;达赖十三出亡印度,受英人保护B.武昌起义,藏人乘机驱逐清军,英国以饷械助达赖返藏,宣布独立,并进兵西康,直逼川边

3.民国以后A.袁世凯於民初声明西藏为中国领土,并派川、滇军往征,连败藏军B.中(代表⌒陈贻范)、英、藏签订西姆拉草约a.背景:英国要胁中国不得干涉藏政,不得设官、驻兵,达赖态度又极顽强俄人此时正加紧窥伺外蒙b.内容:分西藏为内、外二区;其中内藏包括四川、青海之一部分,外藏自治 中国不在西藏建省、驻兵、设官、移民

c.结果:中国以损失过巨,所得不过虚饰的宗主权,因而拒绝签字

2.达赖十三仍屡次兴兵东犯,直至北伐统一后,国民政府与西藏的关系始获改善

三、日侵山东与二十一条要求


1.
日本的侵略野心A.甲午战后,受制於门户开放政策以来的国际均势原则,未能逞其大欲B.辛亥革命时,日本原拟施行两面政策,在清廷与革命军之间相机渔利,但中国南北迅即统一,无机可乘C.欧战爆发(民国3~7年),藉口「英日同盟」,向德国宣战,并派兵进攻青岛,将胶济铁路及沿线矿厂全部占领,直达济南,拒不撤兵

2.二十一条要求:民国4年A.利用时机:袁世凯积极进行帝制,无力对外,乃直接向袁世凯总统提出要求B.内容:a.第一号为关於山东的权益问题,主要是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利b.第二号为关於日本扩大在南满、东蒙的权益内容c.第三号为关於汉冶萍公司由中日合办的规定d.第四号为所有中国港湾岛屿,不得租让与他国e.第五号为关於整个中国主权让渡日本的要求,包括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军警等,并要求日人在中国有布教权

C.谈判:(中)陆徵祥、曹汝霖 ? (日)日置益

D.结果:a.日本始终不肯让步,且不断增兵,恫吓威迫

b.日本发出最后通牒,袁世凯乃於5月9日覆文屈服,除申明保留第五号干涉中国政治各款日后再行商议外,其馀皆允诺,是谓「五九国耻」

3.欧战期间的中日关系A.日本起初反对中国加入协约国,后与英、法、俄列强秘密换文,各国允於将来和会中承认日本在东方的既得利益,日本始允促成中国对德宣战

B.段祺瑞的叁战a.叁战案虽引起府院之争与复辟之乱,但在重任内阁总理后,终於对德宣战

b.日本除大举予段内阁借款,加紧经济侵略外,又以共同防敌为名,与段祺瑞订立军事协定,将中国陆海军及军械、训练,完全置於掌握

四、山东问题的解决1.巴黎和会:民国8年

A.目的:商讨处分战败国问题B.根据原则: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主张废止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C.实际操纵:美、英、法、日、义五强(三巨头⌒美总统威尔逊、英首相劳合乔治、法总理克里蒙梭)

D.结果:a.日本坚持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虽中国代表顾维钧据理驳斥,但和会屈从日本的侵略要求b.激起国内北京的「五四运动」

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情形:学生队伍捣毁曹汝霖住宅,殴打章宗祥,以致多人被捕,但各地随之响应,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结果:由於民气滋盛,曹、章、陆卒被免职c.中国代表在国内舆论沸腾与留法学生的力阻下,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山东问题遂成悬案

2.华盛顿会议:民国10~11年

A.召开原因a.日本在中国及太平洋的侵略扩张,冲击到美国的远东地位,英国亦深感不安,太平洋情势日趋严重b.巴黎和会中,山东问题未获公正解决

B.叁加国:美(发起国⌒哈定总统)、英、日、法、义、中、荷、比、葡等九国

C.讨论主题a.限制军制:裁减美、英、日、法、义五强军备,并废止英日同盟b.九国公约:做为处理中国问题的原则 尊重中国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各国在中国有平等的发展机会

为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再确定,对北京政府地位之巩固颇有增进

D.会外谈判a.解决山东悬案条约:日本归还胶州,并撤退日军;胶济铁路由中国付款赎回

b.二十一条问题:将南满、东蒙的铁路权及借款权让与美、英、日、法银行团,并放弃南满政治、财政、军事顾问权及第五号的保留

第十六章民初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绪论

一、中国经济、社会与文化迈向现代之路的变革

1.五四时期的「启蒙运动」:为触发此一变革的重要契机

2.黄金十年(民国17~26年)期间的建设A.北伐完成全国统一,政府全力从事各项改革

a.经济方面:在工业、农业、交通、财政、教育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进步

b.社会方面: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兴起了乡村建设运动;妇女也开始争取自己的权益;整个社会的风气愈来愈开放、自由c.文化方面:由於新文化运动的推展,不但传入许多新思想,白话文的提倡更有巨大的影响力B.情势:内有军阀构乱、共产革命,外有日本帝国主义的强邻压境C.结果:提升了经济实力,而且在社会与文化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为后来的八年抗战奠定了基础

二、训政时期的重要成就

1.训政的实施A.依据: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定国家建设程序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

B.起始:北伐完成,军政结束,训政开始;作为宪政的过渡时期

C.用意:国民久处专制,尚无行使政权经验,为免蹈民初共和失败的覆辙

D.特色:以党治国a.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b.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幕时,将政权付托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c.训练国民实行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以为宪政之基础d.行使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付托国民政府总揽执行E.国家根本大法:民国20年,国民会议通过的训政时期约法

2.黄金十年的重要成就A.政治方面:a.民国20年通过训政时期约法,增强国民政府在法理上的地位b.民国25年公布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五五宪草),为实施宪政完成了最重要的准备工作B.军事方面:a.聘请德国军事顾问协助训练与整编陆军的工作,并成立军官训练团

b.民国20年在杭州笕挢成立中央航空学校c.民国25年公布兵役法,采徵募并行制

C.外交方面:a.民国19年完成关税自主,并收回部分租借地b.原定於21年取消的领事裁判权,因九一八事变而作罢c.比、义、丹、葡、西、希和捷等国家,都与我国签订了平等新约

第一节经济的建设

一、北伐前后的政府与经济

1.清末的经济改革A.重农轻商是中国传统的主要政策,但清末以来,由於列强侵略日亟,国计民生濒临绝境,重商主义渐被视为富强之道B.戊戌变法时已有农工商总局光绪29年成立商部,以保护商人,奖励商业,后来更扩大为农工商部

2.民初的经济转变A.国家财政恶化,毫无经济建设可言

a.重要工商企业,多操於外人之手b.中央仅有的税收,如关税、盐税,多已抵押外债;地方税收,则是军阀禁脔c.政争不断,内战时起,军阀时代的北京政府连维持现状,都已感困难

B.民族工业的发展a.之前的窘境

鸦片战争以后,由於关税协定,西方各国的工业产品向中国倾销,国内传统手工业大受打击

甲午战争后,外人依据马关条约得在中国设厂制造,对中国经济损害至巨

为挽回利权,清廷对工业投资、经营与工业人才的培养,均予以积极的支持和鼓励,各种轻工业都相继建立或粗具规模b.发展时机:民国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给予中国工商界极其有利的环境 此事无关经济政策,实因欧洲列强无力再控制中国市场

受五九国耻刺激,国民的民族意识转而表现在排斥外货及购用国货的运动上

c.结果:中国的工业获得前所未有的良机,尤其是纺织业及面粉业成长最快

民国8年欧战结束后,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结束

3.北伐统一后的经济建设A.背景:国民政府体认经济是国家命脉且鉴於日本侵华日亟,乃厚植未来抗日实力B.积极推动各项经济建设活动

a.整顿财政 整顿税收,开始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

废除厘金,使国内货物自由流通 收回关税自主权,17年美国首先赞成,日本直至19年方放弃关税协定权利 建立预算制度,整理债务

b.改革金融:提供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22年实施「废两改元」政策,确定统一的银本位币制,成立中央造币厂

24年实施法币政策,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为法币,从此外汇买卖不受限制,打破外国银行之独占

改用外汇本位,从此不再受金贵银贱或银贵金贱价值的波动,金融得以稳定

c.设全国经济委员会:进行统整规划,以谋经济的健全发展

24年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6年订定五年经建计划,惜因抗战军兴,计划未及付诸实施

C.结果:十年建国期间,工业、农业、交通、贸易等方面,都呈现欣欣向荣景象

二、农工商的发展

1.农业改良

A.清末民初,政府提倡实业建设,工、商、农、矿各业并进,但农村问题却仍严重

a.军阀割据时期频繁的战乱,影响农业生产,军ロ的徵调、军费的索求,更使农民生活负担沈重

b.土地分配的不均、税赋的沈重与天灾频仍,已使农村面临破产的窘境

B.北伐完成后,改良农业、安定农村,成为政府刻不容缓的要政

a.18年组织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以普及农业知识、改进生产方法,促进农民合作

b.20年成立中央农业实验所,从事各种农业改良试验

c.22年组成农村复兴委员会,进行农业改良及农村建设工作

d.分布於各地的农业发展机构,积极从事土地利用的调查研究、农产品种的改良及水利的兴修等农业建设,成效卓着

2.工业发展

A.扶助奖励工商企业的投资

a.规定基本化工、基础矿业等重工业归中央办理,其馀由地方政府与人民合营

b.轻工业由人民经营,政府给予扶助奖励

B.大致维持进步的局面,并且表现出几个重要特徵

a.大型工厂的出现,如中央机器厂、中国酒精厂、永利化学公司脞厂等,资本均在千万元以上

b.进口方面,消费品比率下降,机械、原料及工具的比率上升

c.工业生产指数逐年增加

d.工业投资与经营的成长率有升高之势,工业技术不断改良

C.产业现代化的道路仍坎坷难行

a.此时仍以轻工业为主,且重要工业大多集中在沿海或沿江的几个省分,直至对日抗战后,内地工业的基础才得以建立

b.内受军阀及共党骚乱的影响,外受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压迫,大部分的工业产品均无法自给自足

3.国际贸易

A.民初的国际贸易转变

a.一次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繁荣,使输出呈现难得的景象,输入则陷於停滞

b.北伐统一后的初期,国际贸易尚能维持荣景

c.20年九一八事变以后,由於东北沦陷、世界性经济恐慌、关税不断提高及走私猖獗的影响,国际贸易严重衰退

B.十年建设的成果

a.国际贸易逆差情形

逆差为数庞大,幸有侨汇及外资的挹注,稍能弭补外贸的入超

出口以农产品、农产加工品为主
进口初以民生必需品为主,其后则与经济建设有关的机器、材料逐渐增加,说明国家经济建设已逐渐在进行,经济结构也已有改善

b.贸易的国家与地区 清末以来长期居於首位的英国和香港,则已为日本及美国所取代

九一八事变后,因东北沦陷而未能列入统计,故美国又超越日本,成为对华贸易的头号伙伴

上海是当时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最大港埠

三、交通建设1.交通建设是维护国防安全、巩固国家统一的保障,也是国家现代化的指标与改革的关键,与工商业发展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2.清末以来,渐受国人重视;北伐统一后,成就尤着A.铁路:a.始於光绪7年的唐胥铁路,但其后因资金缺乏、列强干涉,加上政局不稳,中国的铁路建设成绩并不理想b.国民政府特设铁道部,先后展筑及新建的铁路,包括陇海、粤汉、浙赣、同浦及沪杭甬等线,使中国铁路增至13000公里

B.公路:a.至民国才起步,但进展的速度比铁路快b.交通部於17年拟定全国公路建筑计划,以兰州为中心,预计十年内修筑公路4万馀公里,但因内战军兴,未能付诸实现

c.22年全国经济委员会设公路处,负责督造各省联络公路,至抗战前夕,已有公路10馀万公里,并深入全国腹地C.航运:a.清末以来,中国的内河、沿海、远洋航运长期为外人掌控,其中以英国势力最盛,日本次之b.为挽回利权,清同治设立轮船招商局,从事新式航运业务,民间也成立各种小轮船公司,但均不敌外商的竞争c.北伐完成后,国民政府为促进航运发展,始积极建筑港湾、疏浚航道、整顿招商局,成效可观D.空运:十年建国期间,是中国航空事业勃兴的时代,当时有中国、欧亚、西南三家航空公司,航线遍及各大城市E.电讯:a.整顿拓展旧有的电讯业务,长途及无线电话通达全国b.广播事业随之兴起,消息传播愈来便捷

F.邮政:添设邮局,扩展乡村邮递,航空邮线遍及全国,更加速了邮件的传递

第二节社会的变迁

一、社会变迁的背景

1.社会结构的组成A.农:人数最多,约占总人口的80%,但绝大多数属於文盲、贫穷的弱势族群B.工商:清末工商业逐渐发展,从业人口增加,他们的社会地位也较从前提高

C.士:即知识分子,人数最少,却是社会变迁与发展的主导

2.新知识分子更具忧患意识,成为推动时代变迁的主要力量

A.新旧知识分子的消长与传承a.清末民初,接受新式教育或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日渐增加,传统教育出身的士绅阶层日益式微→关键:光绪32年废除科举b.新知识分子在五四时期企图为中国导引发展方向的精神,实与传统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襟怀一脉相承

B.领导改革与成就a.使社会各阶层逐渐觉醒,并共同声援「五四运动」,展现民族爱国精神

b.北伐统一后,历经九一八事变的惨祸,多能配合政府推动的各种社会改革与建设,是十年建设有成的重要关键

二、平民阶层的重视1.民初的民主,只是中产阶级的政治叁与,广大的平民仍未受重视

2.五四时期,平民阶层始渐受注意A.原因:知识分子为因应新时代的要求,必须唤起平民的自觉以发挥社会的潜力B.显着的特徵

a.平民文学的兴起,内容以描写市井小民的生活、观念、遭遇为主,如周树人(鲁迅)的小说《孔乙己》、《阿Q正传》等,后来更进而发展成为「普罗文学」、

b.平民教育的重视 承袭清末「开民智」的趋势,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师生组成的「平民教育社」最具代表性。宗旨在透过教育的革新达到改良社会的目的,使国民人人都有独立人格与平等思想

3.北伐统一后A.民间人士主要分为三派行动a.乡村建设派:以梁漱溟在河南、山东邹平县的实验区为代表。进行社会风俗的改良,如禁缠足、戒早婚、提倡卫生等。

提倡农村建设运动,如改良农业、造林、修路等,以达成乡村自治的目的b.平民教育派:以晏阳初在河北定县领导的最着名

主张:以广设平民学校来提升民众的知识、生产力和公德心

教育内容:分为文艺、生计、公民、卫生四大类,以改革中国人愚、穷、私、弱四大缺点

c.乡村生活改造派:以陶知行创立的南京试验乡村学校为代表。以乡村学校为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实行生活教育,领导学生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后虽停办,但其寓教育於生活的试验,后来为许多乡村师范学校仿行d.意义:显示知识分子的救国运动,已由口号落实到行动B.中央政府:最初由农村复兴委员会推动,继由全国经济委员会策划,地方政策也多能全力配合C.结果:因日本全面侵略,遂予中共发展农村势力的机会

三、妇女的解放运动1.传统的中国妇女,在社会礼教的束缚下,长期沦为男性的附属品

2.清末民初,受西潮的冲击,妇女始渐觉醒

A.维新变法前后,有识者已鼓吹废缠足、兴女学B.秋瑾等新女性起而倡导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并鼓励女子叁政或叁加革命,民初已有将叁政权列入宪法的呼声,但并未成功

C.五四运动时期,女权意识抬头a.女子教育继续发展,拥有新知识、新思想的妇女人数增加

b.受新文化运动的刺激,又有直接叁加政治、社会运动的经验,因此各种妇女团体及鼓吹女权的刊物相继出现c.以上海、北京为妇女运动的中心,积极争取男女在财产权、叁政权、教育权、工作权上的平等地位d.呼苸婚姻自由、禁止纳妾、社交公开等,藉以破除重男轻女的观念3.成果:A.北伐统一后,国民政府颁布民法,才确定男女在法律上的平等原则

B.23~26年新生活运动期间,全国各地的妇女新生活运动劳动服务团即是以服务社会、复兴民族为目的团体,对於全民生活的改造,贡献卓着四、社会风气的转移

1.民国以后的移风易俗A.主要成就:剪辫、废缠足、服装改革、改历改元及改革礼仪,如制定新式婚丧礼仪、以鞠躬代替跪拜、以「先生」取代「老爷」称呼等

B.五四时期的社会风气转移a.新知识分子多怀抱科学主义、怀疑主义的精神,使其反对各种型式的迷信。坚持信仰必须基於事实与理性,否则无论政治、伦理或是宗教等信仰,都是愚昧的偶像崇拜,必须加以摧毁。尤其认为宗教全属迷信,而且妨碍科学发展、养成人的倚赖性,而大感怀疑。因帝国主义的刺激及共党的煽惑,基督教被视为帝国主义的先锋、资本主义的元凶而大受打击b.使五四时期成为一个需要重估一切价值的时代

C.固有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大多根深柢固,所谓反迷信、反宗教的运动,成效并不显着

2.社会价值观的转变A.重商观念的重视

a.清末知识分子提倡商战、实业救国及收回利权,有助於工商业兴起及工商业人士地位的提高b.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大家庭制度也逐渐被小家庭制度取代

B.崇洋心理的弥漫a.由於屡次对外战争失败,国人逐渐认同、模仿西洋的观念与事物

b.西方文化渗透到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文艺思想、生活方式中,其中又以生活方式的西化程度最深、西化速度也最快

C.伦理观念的改变a.传统伦理观念以三纲五常为主

三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五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b.民国以来,五常较少受人质疑,但三纲中的夫纲与君纲,就遭到严厉的攻击

3.新生活运动A.发起:民国23年蒋中正在南昌剿共时倡导B.原因:鉴於当时普遍社会风气萎靡,道德伦理败坏C.内容:a.以礼义廉耻的固有美德,作为生活食衣住行的规范

b.以整齐、清洁、简单、朴素、迅速、确实为实践的原则,来扫除社会恶习,培养民族的生机与正气c.由外在的训练,促进内心的建设

D.推广:由江西扩展至全国及海外华侨社会E.成效:a.对於民心的振奋、社会风气的转移,乃至组织动员的经验,都发生相当的作用b.有助於江西剿共战争的胜利,而且也是后来对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凭藉

五、基层建设的推动1.土地改革:改善租佃关系,使佃农获得合理的利益

A.陆续颁布土地相关法案,做为实施平均地权及耕者有其田的依据B.因内忧外患不断,施行成效不大2.保护劳工:民国18年公布并施行工厂法

A.明文规定劳工的工作时间、赔偿、福利、卫生、安全及劳资关系等

B.禁止雇用14岁以下的童工,并实施工厂检查

3.合作运动A.以成立合作社事业来辅导人民的经济生活,始於民国8年创设的上海国民合作储蓄银行B.北伐以后,决定推展合作事业,藉以实践民生主义的理想

a.主要活动:设立农民银行、信用合作社、产业合作社等b.成果:合作社数及社员人数,均不断增加

4.医药卫生A.政府职司医药卫生事务,始自清末内阁设置的民政部卫生司,民初沿袭不替

B.北伐后,加强医药卫生的管理与建设a.先后改卫生司为卫生部、卫生署,省市地方也陆续成立卫生机构及医疗院所,设备有显着进步b.卫生机关对医药人员的训练与监督,对防疫、保健及学校卫生工作的推行,也极有助於社会卫生及医药水准的提升

第三节文化的发展

一、自由学风的树立1.新制教育的推行

A.始建:清末自强运动时期的北京同文馆B.全面改制:庚子后新政

a.经过:诏令各省书院改为学堂,省设大学、府设中学、州县设小学,并颁布《学堂章程》

光绪31年诏明年起废科举,设学部b.影响:教育从此成为国家的要政,各省纷办学堂

私人兴学及出洋留学亦蔚然成风c.意义:二千馀年的私家教育、千馀年的科举制度与五百馀年的八股考试,均於此告终

B.民国以后的教育改革a.教育的各项业务由教育部统筹管理,明订各级公私立学校的课程、设备、师资、教育目标的最低标准等事项b.民国11年改定新学制,规定各级学校修业年限为六、三、三、四年,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发展很有贡献

2.留学教育的推展A.首倡:自强运动期间,同治末的留美小学生是中国近代最早一批公费留学生B.推广:留欧、美、日的学生很多,甲午战后,以留日的学生人数最多

C.影响:对我国近代文化的发展有不同方面的影响力a.留日:传入社会主义,多从事文化及政治活动b.留美:在学术和教育的领域有很高的成就c.留欧:以留法最多,他们以「勤工俭学」方式在法求学,回国后对工人运动的推动十分热衷

3.学术风气的树立A.清末的新制教育多属开通民智的通俗教育,即使是京师大学堂也充满官僚习气,谈不上学术文化的创造与研究B.民国成立后,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学风仍极保守C.北大的新气象

a.改革:民国5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后,开始锐意改革

b.教学目标:强调学术研究为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

c.基本政策 北大不仅要介绍西方文化,也要创造新文化;不仅要保存国粹,也要以科学方法研究国粹。学生不得视北大为旧科举制度的替身,也不可忽视本科以外的学问。北大要维护学术自由,不同的学说,只要有学理上的根据,都可自由发展d.结果:自由学风的树立,使北大师生常有卓然独立的见解和主张,故能扮演新时代催生者的重要角色

e.影响:在自由学风下,许多知识分子成为创建社会文化的前锋,各种思想学说,如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使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呈现百家争鸣的景象

二、新文化运动(思想的启蒙运动)的兴起

1.背景A.客观因素a.政治:自清末以来,救亡图存的运动屡遭挫折,民初共和政体虽已建立,但也历经军阀政客的摧残而弊病百出b.经济:工业先进国家的产品大量输入,农村自足体系加速瓦解,民族工商业却难以发展c.社会:积弊恶习尚未革除,风气萎靡不振

B.主观因素:知识分子受新式教育,具现代观,认为传统文化不良是造成近代中国衰敝的主因,故要全面革新,才能振衰起敝

C.民族主义色彩:此也是促成民国8年的「五四运动」发生的一项重要因素

2.目的:创造新文化3.大本营:《新青年》杂志,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并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4.内涵A.传统文化的检讨

a.激烈反对儒家的礼教,认为儒家思想是发展民主政治与建立新思想、新学术、新国民的障碍b.代表:清末谭嗣同对孔孟以下的儒家批评,开始检讨中国传统文化

陈独秀对传统文化批评最烈,强调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和科学精神,开始了思想解放运动

B.新思想的引进a.以「民主」与「科学」为口号,主张全盘西化。认为民主和科学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两个轮子,要赶上欧美列强,必须「科学与民权并重」《新青年》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两大口号,来救治中国政治、道德、社会、学术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b.凡是中国所无的思想或主义,无不视为救治中国文化病根的稀世良药,一律称之为新思潮,并倾全力加以介绍及宣扬

C.新文学的提倡:成就最大a.清末民初,中国文学发展已明显有求变的趋势,文言文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立宪派或革命派,都尽量以简易的文体向社会宣传

民国成立后,也须有适合平民主义的语文工具。报纸杂志事业的兴起,更需有大众化的文体去传播

b.胡适、陈独秀等人以改造旧文学来传播新思想。胡适於《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不原则,包括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烂调套词、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建立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以推倒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山林文学,正式揭起文学革命的旗帜

c.影响:民国7年,《新青年》开始用白话体出版,获得学界热烈的响应

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人也创刊《新潮》杂志,成为文学革命的生力军。口语化、平民化、社会化的新文学,虽不断遭受保守派势力的反击,但仍迅速的由北京通行全国

5.贡献A.提倡新文学:在新诗、散文、小说及戏剧,都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家与优秀的作品;有助於教育的普及,也使得民主与科学的观念为一般人所熟知

B.引进新思潮a.强调民主:加速政治与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脚步b.强调科学:对科学人才的培植以及各方面学术的进步颇有贡献

C.五四爱国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有密切的关联

6.缺失检讨A.传统文化遭否定a.民主与科学并非和中国文化互不相容,但新文化运动者将之放在和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对立的地位,一面主张西化,一面反对传统b.造成盲目的破坏传统、崇拜西方,淹没在理想主义的改革中

B.共产思想的流传a.倾全力加以介绍及宣扬各种外来的思潮,使马克斯主义得以在中国流传

b.因缺乏真实的体认,反而导致社会陷於认识的混乱与思想的贫困中,造成后来巨大的祸患

7.传统文化的调适与重新评估A.背景:a.一次战后,欧洲学者罗素等对西方文化表示悲观,对中国儒家的道德哲学及道家的自然主义,深为推崇b.原已对中国文化丧失信心的学者,又重新进行旧文化的研发工作

B.学者应用怀疑主义治学方法,针对古代的史事与思想,提出许多新论新解,代表文化民族主义的典型a.胡适:着有《中国哲学史大纲》等书,对先秦思想系统的整理,贡献最大

b.梁启超(中庸派)民国8年游欧归来后,发表《欧游心影录》,正式宣布科学破产

开始埋首整理国故,着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书,对清代思想史的整理,贡献卓着

c.梁漱溟一向揄扬中国文化的优越,同时一面批评西方文化的弱点。着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等书,强调西方文化是固执向前的,印度文化是偏执后退的,只有中国文化能执两用中

三、十年建国期间的文化建设1.十年建国为物质建设趋重的时代,社会风尚亦多偏重实务,菲薄文化建设,故学术、艺文的发展,成就大受限制

2.学术的发展A.哲学方面

a.传统哲学以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最为有名b.西方哲学较受重视,许多学者致力於西方古典哲学的翻译与研究,如撰述《多元认识论》的张东荪、出版《可能的现实》的金岳霖,均为学界所推崇

B.科学方面a.由於建国需才,特重应用科学,故地质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较为发达;数学虽是基础科学,但因过於抽象,实用性较少,并不受重视

b.此时的科学多偏重介绍,谈不上独立的研究

C.史学方面a.疑古派兴起,故在民初有着名的「古史大辩论」,厘清了不少古史中的疑点

b.史学研究已不再只着重於政治史,并扩大到整个社会演进的各个层面c.考古学上尤受重视,发现了不少的地下遗址与史料,有助於中国上古史的重建,同时对史学研究及历史教育都有重要贡献

3.艺文的发展:包括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尤其文学承启蒙运动之馀绪,作家辈出,影响较大A.重要的派别a.革命文学派 由郭沫若等人所倡导,强调一切文学都是宣传,必须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民国19年曾在上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盛极一时

b.民族主义文学派:以《前锋周报》等刊物为代表,高举民族主义旗帜,与国际派的左翼作家联盟对抗

c.现实主义派 以沈雁冰等人为代表,其作品强调「对新的时代有所说明」的风格

最受读者欢迎,因为处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人人都「需要现实的经验,需要应付现实的知识」

d.超现实主义派:以《新月》月刊为代表,着名的作家有徐志摩、梁实秋等,他们的作品常流露出飘逸的意境B.尚有讲求文艺形式与技巧的「第三种人文学派」及文体富涵幽默讽刺的「茶话文学派」,但均不具影响力


第十七章抗日战争与中共政权的建立

一、对日抗战是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战前:日本即不断进逼,导致中国无法在内部完成整合统一下,便匆促地被迫面对日本强势的攻击

2.战时:A.中共躲过被剿灭的命运,在抗日民族阵线的口号下,伺机扩张、迅速壮大

B.国人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因此恢复了民族自尊心,重新与世界站在独立平等的地位

3.战后:A.中国深获同盟国的肯定,乃得与美、英、俄、法并列世界五强B.抗战造成中国经济的严重破坏,成为战后社会衰乱的致命伤

二、从抗战后期到中共政权的建立,国共斗争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1.自中共建立后,国共间的斗争即未曾中断A.无论是国民党在北伐初期的联俄容共政策,或是在抗战期间的联共抗日运动,中共始终没有放弃自我扩张B.中共在苏联的大力支援下,具备了与国民政府对抗的实力

2.抗战结束后,国共斗争的问题重新浮现,国家立即陷入内战

A.中共掌握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加上国民政府在军事、政治、财政等问题的处理不当,使国共之间情势逆转B.内战结束,中共占领了大陆,中央政府被迫迁台

三、中共政权的不安定性1.成立初期,大抵是革命不断、运动不止,造成人民在政治与经济上的长期痛苦

2.自邓小平改变经济政策以来,大陆人民虽然在经济生活上有大幅的改善,但也同时带来更多的潜在社会问题

第一节抗日战争

一、日本的蓄意侵略1.阻挠中国的北伐统一A.民国17年5月3日的济南惨案,杀我交涉员蔡公时,以阻止国军北伐B.革命军进逼北京,张作霖兵败出关时,将之炸死於皇姑屯,企图造成东北的混乱

C.结果:张学良归顺中央,日本计未得逞

2.民国20年的九一八事变A.时机:国民政府忙於剿共战争,苏俄经建计画尚未完成,欧美列强也陷於经济金融恐慌,使日本有机可乘B.经过:日军自毁渖阳附近柳条湖铁路一段,诬指为中国破坏,旋即攻陷渖阳C.结果:a.中国采取不抵抗政策,并诉诸国际联盟促日撤兵,但日军不理,东北各地相继沦陷,苏俄也出售中东铁路以讨好日人b.蒋中正下野,由林森继任为国民政府主席

c.21年拥清废帝溥仪为傀儡执政,於长春成立「满洲国」,以国联不承认而退出国联

d.攻占热河,进而南犯长城各口,直逼北平,不断在华北制造紧张情势,并阴谋策动华北自治

3.民国21年的一二八事变A.经过:为迫使中国屈服并转移国际焦点,突行攻击上海

B.结果:在英、美、法、义四国的调停下,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4.对华北地区的侵略A.攻占热河,进而南犯长城各口,直逼北平,故签订塘沽协定,以冀东为非武装区

B.不断在华北制造紧张情势,阴谋策动华北自治C.24年扶植殷汝耕於通州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成为第二个傀儡政府

二、八年抗战1.背景:A.中日关系紧张,华北危机日益严重,国人抗日情绪高涨,因蒋中正「攘外必先安内」的剿共政策,故而有「西安事变」的发生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表现出中国举国上下团结一致的精神,使日本更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抗战提前爆发2.爆发:民国26年7月7日,日军在北京宛平县卢沟挢附近演习,藉口士兵失踪,袭击宛平城,遭我军团长吉星文奋起抵抗3.严正声明:蒋委员长在庐山发表,表明中国「应战而不求战」的态度与维护领土完整及主权独立的苦心与决心

4.大战经过A.26年:a.7月底,日军攻陷北平、天津等华北重镇

b.日军发动上海八一三战事,全面抗战开始。我留团长谢晋元坚守四行仓库,与日军相持三月之久,粉碎日本拟於三个月内征服中国的迷梦,并顺利迁都重庆

使国际人士重估中国的抗战能力,长江下游的战略物资亦得以紧急后撤c.12月进行南京大屠杀,外人目击者斥为现代史上最野蛮的暴行B.27年:日军进犯徐州,国军在台儿庄大败日军,是抗战爆发后,正面战场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C.30年:a.日俄成立中立协定,使日军进占越南,太平洋情势紧张

b.美国加强对华援助,日本阻止不成,乃於12月8日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c.我国於12月9日正式对日宣战,成为同盟国之一员,至此欧亚两战场合流

D.31年:日本席卷南洋,蒋委员长担任盟军中国战区(含越、泰、缅)最高统帅a.牵制日军一百馀万,使美国得以从容备战,保持澳洲的基地b.以精锐之师远征缅甸,解英军之围,阻止日军进攻印度与德军会师的企图E.33年:日军往西南大后方袭击,战事危急,蒋委员长乃号召青年从军

F.34年:a.5月后,国军积极反攻,美军亦连胜於海上,日本本土遍遭轰炸b.7月,中、美、英联合发表波茨坦宣言,命日本无条件投降c.8月6、9日分别以原子弹投於广岛、长崎,日本於14日宣布投降

d.9月,盟军在东京湾受降,日本驻华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南京正式向中国何应钦将军签递降书,八年抗日战争获得最后的胜利

5.战略运用A.中国的消耗战与持久战a.原因:中国工业及兵备均远逊於日本,惟地广人众,利於持久抗战b.目的:抗战前期为中国独立奋斗时期,故以空间争取时间,打破日军的速战速决

促使国际情势转变以制裁日本,因为日本侵略中国即是破坏九国公约及太平洋的安全

c.做法:27年通过《抗战建国纲领》,一面抗战,一面建设。退守平汉、粤汉两路以西,但在黄河流域及长江下游仍留有重兵,保持战略地带,变敌人的后方为前方

B.日本的速战速决与以华制华a.初采速战速决战略

虽已据有平汉、粤汉铁路以东,自北平以迄广州的重要城市,但仅能控制点与线,不能构成面的占领

在知军事不能屈服中国后,全力封锁海上交通,滥炸重要城市,企图在经济、精神方面置中国於死地,如疲劳轰炸重庆b.以华制华:南京失陷后,与国民政府和平谈判不成,故首相近卫於27年发表声明,转而积极采取以华制华、以战养战政策。先后成立北平「临时政府」及南京的「维新政府」两傀儡政权

27年发表声明,希望中国共同「建立东亚新秩序」,汪兆铭因此私自重庆出走,呼应近卫声明

29年汪兆铭的「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并与日本签订秘密协定,抗日阵营由是分裂

6.友邦的立场与援助A.国际联盟:无力制裁侵略,仅能予中国精神上的支持B.英国:a.曾贷款中国,但仅属杯水车薪b.抗战前期封闭滇缅公路三个月,使中国对外交通断绝C.法国:最怕日本,封闭滇越铁路,并准许日本使用越南机场攻击中国D.俄国:a.援助中国最积极,目的在使中国牵制日本,减轻东顾之忧b.30年与日本缔结中立友好条约后,旋即停止援华,无异是鼓励日本全力侵华E.美国:a.初因中立法案的影响,不愿卷入战争,对我国的援助非常有限b.由於日军积极南进,乃开始增加援华,如陈纳德组织飞虎队来华助战c.叁战后,采行「先欧后亚」、全力对德的战略,远东战场实际仍由中国独力负责d.继续提供贷款与军援,使中国财政转危为安,并成立第十四航空队,使制空权转入盟军之手,国军战力倍增

三、抗战时期的建设与成就

1.政治建设:A.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抗战建国纲领》,使抗战与建国并进

B.27年设立国民叁政会,号召各界从事抗战a.为临时谘议机构,亦是战时最高民意机构

b.职权包括审议政府施政方针、听取施政报告及向政府提出建议等c.促进了朝野意见的交流,对於国家的经济建设及民主政治的建立均有卓越贡献

2.精神建设A.国民精神总动员的实施,於国人心理及民族精神的培养影响至巨

B.塑造出「重庆精神」,成为战时中国的象徵3.大后方建设A.有计画的将机关、学校、工厂向后方迁移,使落后的西南与西北边陲,从此获得了开发的机会B.各种工矿、农牧、交通的建设与发展,也因而与内地各省区渐趋平衡4.国际地位的提高

A.32年a.1月11日与各国订立平等互惠新约,解除百年桎梏,是为司法节的由来b.与美、英、俄发表共同安全宣言,从此成为世界四强之一c.叁加开罗会议 与会者: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邱吉尔宣言:强调制止及惩罚日本的侵略;东北、台湾、澎湖群岛等须归还中国;朝鲜应使其独立B.33年,中、美、英、俄宣布联合国组织案C.34年联合国成立,中国为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成为世界的领导国家之一

第二节国共势力的消长一、抗战前的容共与剿共

1.中国共产党成立A.背景:a.民国6年列宁领导的共产革命成功,当时五四时期的不少报刊肯定俄国革命的意义,并评介马克斯的学说,给予求变的知识分子以深刻的感受b.俄国一面由加拉罕发表对华宣言,谋争取中国的好感,一面派遣第三国际的东方书记吴廷康(维丁斯基)来华,策动共产党的组织

B.成立:a.陈独秀等人在吴廷康的资助下,成立「马克斯主义研究会」

b.10年在上海举行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通过党纲

C.路线:实行无产阶级革命,接受第三国际领导2.中国国民党的联俄容共

A.背景:a.中共成立之初,中国工人阶层势力薄弱,无法据以建立反军阀、反帝国主义的势力,共产国际乃决定促使中共与国民党组织联合战线b.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屡遭挫折,亟须获得俄援并借重俄国革命成功的经验,来华俄国代表又屡次面限俄国援助的诚意B.结果:联俄容共

a.12年发表孙越(越飞)联合宣言,是联俄容共的基本精神b.允许共党分子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c.在俄国顾问鲍罗廷及中共协助下,创办黄埔军校,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及北伐大业,培养了一批政治和军事的中坚力量

3.共党势力的扩张与国民党的清党A.在孙中山逝世后,力谋争取革命的领导权

a.14年,推动联俄容共最力的廖仲凯被刺,在俄顾问鲍罗廷策划下,中共扶持汪兆铭,并排除异己。反共的胡汉民被派赴俄,林森、邹鲁等被迫离粤,汪遂得以把持广州中央,并高唱「革命者向左转」,共党势力一时大盛。林、邹等人乃联合党内反共人士,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开会,决议分共,并在上海另立党中央,是为西山会议派b.向黄埔军校扩张势力

15年,蒋中正提出北伐主张,鲍罗廷等俄国顾问均不赞同,并积极运动倒蒋,指为新军阀

中山舰事件:中共拟劫持蒋直驶海叁崴,蒋断然处置,汪托病离粤赴欧

B.国民党的清党:民国16年a.原因:北伐期间,共党假国民党名义,除建立武汉的左派政权外,又煽动农工暴动,制造南京事件与上海暴动,阻挠北伐进行b.对象:军中及党部中的中共分子

c.影响:共党的发展大受打击C.宁汉分裂:民国16年a.原因: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共党迎接汪兆铭归国复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b.外交地位:除俄国外,各国均承认南京政府c.结果:蒋中正第一次下野

汪兆铭亦发现共党阴谋而继起清党,造成武汉分共,后宁、汉再度统一,仍都南京

4.中共叛乱与国民党的剿共安内A.国民党的剿共:民国21~25年

a.原因:北伐统一后,中共在俄国指使下,改采暴动路线,发展武装力量

19年,其活动范围已扩及赣、湘、闽、鄂、皖等省,扩大叛乱20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次组织「中央政府」b.行动:蒋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以剿共来完成抗日的准备

使共军放弃江西基地,突围西窜,国军跟踪追击,深入黔、滇、川、康各省24年残共窜往陕北延安,势力大衰,张学良的东北军及杨虎城的西北军,叁与围剿任务c.意义:国军深入西南各省,加强中央对西南的统治与开发,为其后的对日抗战,奠定了稳固的大后方d.停顿:25年的西安事变

B.西安事变a.背景:日军正加紧在华北制造紧张局势,蒋中正发表「最后关头」演说,中共在共产国际指示下,采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统战政策b.原因:张学良与杨虎城受中共统战的影响,要求停止剿共,一致抗日c.经过:蒋中正为稳定军心,亲临西安督导,竟遭张、杨劫持。中央紧急应变,讨抚兼施,后来和平解决d.影响:鉴於日本侵略日亟,国内抗日舆情高昂,蒋委员长乃决定国共联合抗日的国策

举国精神趋於一致,使日本有所警觉,对日抗战提前爆发

二、抗战时期的国共关系1.初期的国共合作A.中共发表「共赴国难宣言」,伪装输诚,并向政府提出保证

a.实行三民主义b.停止暴动政策c.取消苏维埃政府d.改编红军为国军:陕北共军编为第八路军,后改称十八集团军;江南各地的共军编为新四军

B.国民政府亟须俄国军援,遂对中共多所优容a.允其建立陕甘宁等边区自治政府,延揽毛泽东、周恩来等出任国民叁政员b.准中共在重庆创办《新华日报》、发行书刊等

2.中共暗地破坏抗战,国共关系紧张A.30年初,国军在皖南将新四军包围缴械,取消其番号,是为「新四军事件」B.国共关系从此濒临破裂a.国民政府采取围堵及监视;中共则宣传国民党不用国军抗日,反用以封锁共军b.在中外人士同情下,中共势力迅速扩张,国共冲突愈演愈烈C.33年美国特使赫尔利来华调解国共冲突,因蒋委员长拒绝中共组织联合政府的要求,中共也反对国民党遵循从训政到宪政的建国程序,国共和谈,遂告失败

三、战后的国共斗争与势力消长1.民国34年的雅尔达密约

A.代表:美总统罗斯福、英首相邱吉尔、俄总理史达林B.原因:美国为促成苏俄对日作战,以减少美军的牺牲,俄国乘机勒索要胁C.内容:允许俄国在东北享有特殊利权,并承认外蒙独立

D.结果与影响a.苏俄劫掠东北。日本宣布投降前数日,苏俄对日宣战,旋即兵分三路进入中国,日本关东军的武器装备被转供中共部队使用。中共因之坐大,国共斗争乃进入「打打谈谈」的阶段

b.中国被迫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大致承认雅尔达协定中的条款,这是八年抗战所带给中国的最大祸患

2.共军展开全面攻势,国共冲突日烈A.国共会谈协商虽达成共识,彼此的歧见仍未化解

a.国共在重庆会谈,共商和平建国问题,虽获致原则性协议,但毛泽东仍下令共军展开全面攻势

b.依据重庆会谈协议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但有关改组政府及召开国民大会的决议,成为国共斗争的焦点

B.美国马歇尔的调处,成立停战协定a.任务:成立联合政府

整编国共军队b.结果:中共一方面藉打打谈谈扩张势力,一方面策动反美运动,使马歇尔迁怒政府

36年初,马歇尔的任务完全失败,黯然返美,并断绝一切对华援助

C.国共决裂与政府戡乱a.原因:中共最后的目标是夺取统治权,故拒绝叁加制宪国民大会,集中全力武装夺权,并在各地制造学潮,困扰政府b.行动:一面实施宪政,一面与中共进行军事对抗

35年召开制宪国民大会,修订民国25年拟订的「五五宪草」36年元旦正式公布宪法,12月25日开始实施,翌年依据宪法选出蒋中正为行宪后第一任总统、李宗仁为副总统

36年7月,明令动员戡乱c.战事由优势转为劣势。美援断绝,军心士气低落;苏俄对共军的援助源源不绝。中共控制农村兵源,进行「人海战术」,又大肆破坏交通,使国军各据点陷於孤立。政府面临战后的吏治不良,通货膨胀,社会不安,民心厌战d.37年,国军在东北、华北、西北、华中等地战场相继失利

e.38年,徐蚌会战重挫以后,国军撤守长江以南,戡乱局势愈危恶化

3.大陆的变色A.蒋中正引退:民国38年a.背景:苏俄与中共签定莫斯科协定,不断取得许多利权后,持续给予中共军事和外交的援助。美国的援助少而责难多,使国民政府的实力与声望每下愈况,不仅丧失了与中共军事对抗的力量,也丧失了与中共和谈的条件。李宗仁及政府内外,相信蒋总统下野即可重获美援、与中共和谈c.结果:李宗仁代理总统,与中共进行和谈,但中共反要求国民政府投降

共军大举渡江,长江、西北、华南各地失陷,李宗仁称病滞留香港,中枢无主

B.国民政府播迁a.路线:南京 →广州 →重庆 →成都 →台北

b.大陆变色,政府最后只保有台澎金马作为反共基地,形成50年来国共对峙的局面

C.大陆撤守原因的检讨a.抗战方结束,已难再提起士气,加以战略不当、蒋中正与桂系将领间的矛盾等,都是造成军事失利的因素b.国民政府内部依旧派系林立,指挥困难;镇压反内战和平运动的青年学生、国军裁编政策不当,也是失去民心的原因之一c.抗日所带来的经济崩溃与通货膨胀,更是造成局势对国府日趋不利的重要因素d.中共在占领区实施土地重新分配,获得众多农民的支持,加以苏联支援,使共军的素质大为提升e.美国政策的失当,切断美援,给国军最大的打击,后虽提供少数的援助,但为时已晚

第三节中共政权的演变一、中共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A.民国38年10月在北平(北京)正式成立,毛泽东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B.体制与政治运作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

为最高权力机构,掌管全国的立法、司法、监督及国家的人事决定权「国家主席」仅是一种虚位元首,平常的政务由国务院总理负责任何人事任命与法案的提出,皆由中国共产党事先规画,全国人大仅扮演橡皮图章的角色而已b.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中央军事委员会掌控全国的军队指挥权,故最高领导人还必须实质掌握住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

2. 民国38~45年的政权演变A.毛泽东以绝对的权力掌控政权,确立了最初的「新民主主义」建国方针B.前3年:为「国民经济发展时期」,奠定社会主义的基础a.实施「三套锣鼓一起响」政策,以巩固政权

与俄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宣布对俄「一面倒」,正式成为苏俄的附庸国,又於韩战中采取「抗美援朝」运动以确保国际地位。实施土地改革,废除土地私有制度

镇压反革命运动,清除国民政府的残馀势力b.进行三反、五反、思想改造运动,以肃清反革命分子

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对象是各级机关的中共干部

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窃盗国家经济资财、反窃盗经济情报、反偷工减料,对象是私营工商界人士。思想改造运动:独尊马列主义,知识分子被迫「悔过」与「自我批评」

C.后4年:进行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总路线」a.大体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社会主义改造b.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共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大致确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3.民国45~55年的政权演变A.背景:虽已奠定社会主义的基础,但却面临了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新课题B.政治上:鸣放运动a.过程:大鸣大放→反右派斗争

b.用意:此乃「引蛇出洞」的诱饵。使政权加速「左」转,认为社会主义建设可以跃进方式快速完成

C.经济上:三面红旗(民国47年)a.内容: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人民公社化运动

b.目的:由毛泽东所领导,企图在15年内超英赶美c.结果:失败

农业方面:不断出现虚报浮夸的高产记录。工业方面:全民「土法炼钢」,不但浪费庞大的人力物力,而且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天灾人祸不断。人民公社方面:为了便於推动生产大跃进,产生了集中领导、集体劳动、集合生活的社会组织,但违反自然规律。ˉ建设指标越抬越高,浮夸风气越来越重,几乎导致农村的全面破产,一场大规模的政治风暴也隐然成形

d.重新调整经济路线「三自一包」政策:以「大集体小自由」的方针,发还「自留地」,恢复「自由市场」、「自负盈亏企业」,并实施「包产到户」成果:农工物质建设稳定发展

D.文化上:发展尖端科技a.成果:53年试爆第一颗原子弹成功b.意义:从此跻入世界核子俱乐部之林

二、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民国55~65年1.意义:A.「文革」的浩劫,是中共政权建立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全国陷入激烈的政治斗争与社会动乱的漩涡之中B.既不是文化革命,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社会变迁,而是一场血淋淋的权力斗争所造成的全国性灾难2.「文革」的原因

A.远因:毛泽东在对刘少奇的权力斗争中失势a.45年,刘在中共党内已对毛的个人崇拜提出反对,使毛的威望面临挑战b.三面红旗的政策失败后,毛被迫辞去「国家主席」职务,由刘继任,更深感权力的危机

B.近因:毛泽东为重揽大权,首先扶植林彪掌握军权,并策动文化大革命

3.推行:利用青少年组织红卫兵,在「造反有理」的蛊惑下,展开「破四旧」运动,并进行政治批斗

A.刘少奇、邓小平等人遭受批斗而失势,更造成无数伤亡枕藉的人间惨剧B.毛泽东重新登上权力的顶峰,林彪又被毛整垮,坠机身亡C.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窜起,与周恩来、邓小平明争暗斗,后周病死,邓遭批斗,毛起用华国锋为接班人

4.结果:65年毛泽东病死后,四人帮被捕,文化大革命遂告结束

5.「文革」的影响A.使共党组织体系与中共政权体系全面解体B.由於夺权与反夺权持续不断,使大陆经济普遍受到摧残,造成生产锐减及对外贸易衰退C.由於文教界知名人士多遭批判,学生罢课闹革命,使十年教育停顿,古迹文物多遭破坏,中国文化出现真空

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摸索

1.邓小平的改革A.崛起:a.华国锋仍续坚持毛的左倾思想路线,但67年底,邓一反毛的「左倾冒进」,要借助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和财力,受中共元老们的支持b.华国锋逐渐失势,开启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集体领导时代,并扶植接班的总书记胡耀邦、「国务院」总理赵紫阳

B.开放改革a.67年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以全面检讨毛泽东及其思想b.强调急风暴雨式的大规模群众阶级斗争已经结束,此后的工作重点将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上,正式提出改革开放的路线c.全力推动以农业、工业、国防、科技为重点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d.采取对外开放政策,在沿海设立经济特区,以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和资本

e.在政治上提出「四个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无产阶级专政、共产党领导、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消弭党内反对声浪C.成果:a.为中共政权建立以来社会经济发展最有成就、人民生活水准改善最快的时代

b.中共的对外关系以及在解决国际问题上的影响与作用,也因而日益增强

2.开放改革的隐忧与后遗症A.经济迅速发展也带来了通货膨胀、投机风行和中共官僚腐化,尤其中共官僚腐化最令人民不满,遂有一连串要求「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B.中共政权人治重於法治的斗争习性,加上把持军权的元老具有无上威权的党内传统,造成中共的政治舞台不断爆发周期性的风暴a.邓小平在推动改革开放的右倾路线时,改革派的胡耀邦与赵紫阳在与保守派的思想斗争中,即因对於社会主义教条坚持的程度不同,被迫相继下台

b.六四天安门事件:民国78年原因:胡耀邦病死,北京各大学生为悼念并追怀「五四运动」,群集天安门广场,要求中共实施民主政治的第五个现代化。结果:当权派将之定位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动乱」,展开大规模血腥镇压。意义:显示中共「枪杆子出政权」的政治传统,以及纠缠在「四个坚持」的意识型态,仍将使中共政权的演变,难以摆脱党内斗争的习性

3.江泽民当权A.崛起:a.在六四天安门事件中,态度较倾向学生的赵紫阳被褫夺一切职务,中共总书记一职改由江泽民担任,中国的民主运动遂再趋於消沈b.世界各国一致谴责中共作为,邓小平因年迈体衰,且为平息民主国家怒火,指定与六四天安门事件较无关系的江泽民为接班人B.江在邓的支持下,渐掌握党政军势力,继续实行「政治反右,经济反左」的政策C.86年邓小平逝世后,开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集体领导时代

二、创造两岸双蠃,华人屹立世界

1.两岸关系的发展A.军事冲突时期(38~67年)

a.背景:38年国民政府播迁台湾,即已开始形成两岸分裂分治的现实b.中共政策:武力解放台湾,拓展国际关系c.我方政策:反攻大陆、汉贼不两立

d.两岸国际关系的竞逐:联合国代表权问题?60年阿尔巴尼亚等国提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中华民国在联合国席位一案,获得通过,我国退出联合国-61年美国总统尼克森访问北京,在上海与周恩来发表《上海公报》,公开宣布承认台湾为中国的一部分?67年底美国总统卡特宣布与中华民国断交,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e.军事冲突?着名战役:38年金门古宁头大捷、47年金门八二三炮战

-50年代中期以降,中共内部爆发政治斗争与文化大革命浩劫,对台军事行动改采守势

?台湾退出联合国后,力行革新保台政策,双方海上冲突逐渐减少;金门与厦门地区间的零星炮战,在美国与中共建交后也宣告结束

B.冷战对峙时期(68~75年)a.背景:68年美国与中共建交,为营造国际和平气氛,中共对台湾改采和平统战策略b.我方政策:三不政策、三民主义统一中国c.中共政策:三通四流、一国两制

C.交流对谈时期(76年迄今)a.背景:76年正式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揭开两岸民间交流序幕

b.两岸交流机构的成立

2.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内外因素

A.国际因素a.因共产解体,使国际社会能理性看待两岸分治的事实b.「台湾经验」可影响中共改革开放

c.台海安全可维系亚洲局势不的稳定及亚太经济的发展d.国际贸易互惠的特质

B.中共对台政策a.中共未正视中华民国政府存在的事实b.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打压我国际发展的空间c.大陆的民主化与否C.台湾内部因素a.台湾各党派对大陆政策的不同意见b.中华民国在意识型态、政治、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准各方面,与中国大陆差距悬殊

3.两岸交流的现况A.80年制定《国家统一纲领》,成为台湾两岸交流的基本规范a.承认中国处於分裂分治状态,台海两岸同时存在两个平等的政治实体b.中国统一,首应尊重台湾地区人民权益为优先,并维护其安全与福祉c.双方以理性、和平、对等、互惠原则为前提d.统一进程分为近程、中程、远程三阶段,而无时间表

B.两岸关系目前仍停留在近程阶段,以民间经贸文化交流为主a.我政府已积极主动为两岸交流采取200多项措施,其层面广大而深入b.两岸人民的旅游、互访日趋密切,往返信件、函电更是不计其数c.两岸经由香港的转口贸易已使大陆地区成为我第三大贸易对象,台商赴大陆投资累计已占我对外投资比重4成以上d.学术、艺文、宗教、体育、传播等各项文化交流,也在对等、互惠的原则下持续进行中

4.当前的两岸问题A.焦点:统独之争B.对谈目标:以争取全民利益为优先,创造两岸双蠃的局面

C.困境:僵局仍难以打破a.84年的「江八点」与「李六条」?江泽民提出八点对台处理原则,作为处理台海两岸问题的基本架构,以「一个中国」为前提,制造台湾问题乃中国内政问题的声明

-李登辉总统强调必须在台湾与中国大陆属於两个互不隶属的政治实体前提下,才有讨论两岸统一方式的可能b.目前海峡的两个政治实体,很难获得国际承认,我国在争取国际活动空间方面又屡受中共打压

c.在双方各有坚持又缺少互信的情形下,仅限於事务性问题的商谈(辜汪会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

D.未来展望:无论从历史传统的殷鉴、实际利益的考量或世局发展的趋势来看,全世界的华人均应抛弃历史的恩怨,解决当前的敌对态势,才能开创两岸双蠃、华人永远屹立世界的新局

三、建立国家共识,国民全力以赴1.必要性:一味追求经济成长,付出太大代价,诸如自然环境破坏、国民心灵物化、社会风气奢靡等

2.努力方向A.导正社会价值观: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可叁考先进国家的宝贵经验,并根据自己的国情,透过教育方式,培养富而好礼,富有人文素养的国民,进而建立公正、祥和的社会B.民主政体更上一步:虽已告别威权体制,但仍须摆脱特权、腐化、恶斗等不合理现象,使民主体制的发展,百尺竿头,更上一步

C.恪尽国际一分子的责任:追求国际地位的提高,同时也积极恪尽国际一分子的责任,以争取国际社会的平等待遇D.重视环保以永续发展:在追求产业升级、经济成长之馀,也能兼顾环境保护、爱惜物力和共有分享,以实现永续发展的理想E.前人已化危机为转机,后人应全力以赴

3.终极目标:让华人扬眉吐气
2#楼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00:14:01 | 只看该作者
这也是无意识间找到的!!
3#楼
发表于 2011-11-29 01:26:21 | 只看该作者
看不完
4#楼
发表于 2011-11-29 09:27:54 | 只看该作者
与大陆教科书差别是有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电话:0898-66661599    站长联系QQ:670427609   
         站长微信:hainanok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job.com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海南大学论坛

GMT+8, 2024-5-18 09:44 , Processed in 0.404552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校园招聘信息

© 2001-2020 海南大学论坛校园招聘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