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起点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 杨礼儒谈练太极拳体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楼
发表于 2010-9-10 00:5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1. 杨礼儒谈练太极拳体会
杨式太极拳气派大。
我的体会是练拳时要放松。这里说松,不是软,也不是硬,而是在软硬中间。放松是手段,促使推动人的经络、血液循环,新陈代谢。最主要的是在松中练出太极劲。此劲如弹簧,压缩有弹性,放开又松了。在练拳时,使九大关节放松、拉开。例如,手掌伸出,不是软、也不是硬,而是在软硬之间,这样才能练得出太极劲来,通过腰转动,使手的运动柔和。
练拳时上、下放松,感觉到周身有一股热量,手伸出,很饱满,特别要指出的是,在我们山西,地处北方,冬天气温在零下20度,不戴手套,手也是暖和的,脚也暖。
全身放松,头要往上顶,把颈椎拉开,要注意顶头不要使头颈僵硬,要提得起精神,练成之后,眼睛变得柔和、有神。
要求练拳时舌尖顶上腭,这样才能使口里生津液,下咽,有助于消化,提高营养吸收率,口不会干燥。不管男人、女人,练太极拳,会使腿脚有力,从而使腰强健,肾强壮,肾水满能养胃。练太极拳能使内脏出现良性循环,有些慢性病,通过练太极拳,病愈了。
2. 杨礼儒是杨式太极拳名家,练拳的特点如下:
在第二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上演练杨氏养生太极拳,动作缓慢,规范,自然,刚柔相济,虚实分明。让我们看到了传统养生太极拳的练法。附照片二张。
若朋友们看到杨礼儒老师的练拳光盘,效果会更好。
八势
关于太极拳的掤、履(应加提手)、挤、按、採、挒、肘、靠八法,也有称之为“八势”拘,与进、退、顾、盼、定合称为十三式或势。前人式、势通用。式者,式子,姿势也;势者,态也,亦姿势之谓。式有定式、动式之分;势有形势、趋势之别。势中有式,式式含势,没有姿势亦无式、势,所以,势、式不离,式、势可通。式、势虽通,但式者具,而势者泛,式、势亦有别。今之人分式、势而论亦无不妥,所以也有称“十三势”为“八门五步”的(所谓的五步只是一种说法-亦不贴切,暂存疑不论);“八法”亦有称之为“八门劲”的。太极虽讲八法,但又不惟“八法”,拳中尚有踢、打、跌、拿、摔诸技。所谓的“八法”,式也好,势也罢,乃是拳技,它只是太极拳入门的基本方法或基本用技手段而非其本质,技之用,得之于功。拳乃理、法、术、功的和合之用。“八法”之用并非如有些人所说的依次叠加而为,运用之妙全在于融会贯通的灵变,而不在分解和僵化,所谓“法无定法,势无常形”,或谓“见子说话”,亦可谓之“因敌变化而示神奇”。
  “八法”中除“肘、靠”两字外,其余各字皆从手而右音。至于“掤、肘”之争由来已久,关于“掤”字,有说应为“弸”的,也有用“绷”的,更有用“捧”的;关于“肘”,不仅有说应该为“掫”的,也有说应该为“抖”的,其实,“肘”在拳中并非仅仅指肘的部位,而是肘技的运用,“肘”有掩肘、旋肘、顶肘、压肘、撞肘等等,其含义是很广泛的,肘可击可打可控,若将“肘”改为“抖”,似乎是合理的,但前七法皆从手,都是手臂上的活,那么,“靠”没手也就不合适了,是否“靠”也要改成“扛”或“撞”了呢?显然不可!八法中不唯“棚、肘”二字,还有“采捌”二字亦在争论之中,“挒”者,有认为应为“捩”的,有释“横采为捌”者,其不知“挒”者乃扭转也。“横採”亦为採而非挒。“履”(原为"摅"字)字也有用“捋、摞、搂”的,还有的人发挥“掤”义,不仅要“上掤、左掤、右掤”,更要“内掤、下掤”。其实,“掤”在太极拳中有“掤劲”和“掤法”之别,法为技,而劲为功,二者是不能混为一谈的。“掤劲”乃是贯穿太极拳始终的一种“内在的自然撑合的圆润的膨胀劲”,它可与任何招法配合。换句话说,就是太极拳任何招法都不能离开“掤劲”。另外,关于太极拳推手中的“推”字,也有人认为不妥不合适,所以有称推手为“揉手”的,也有称“粘手”的,还有叫“化手”的。推手,古作“打手、箚手、揭手或靠手”,今人亦有人认为推手只有一个“推”字,“光推不拉”,有失太极拳阴阳对称之美,便在“推”之后加个“拉”字,称之为“推拉手”。显然,其人竞不知太极拳“推手”为何物。推手不止是手上的活,亦非只推不拉,“推手”前后、左右、上下互运,协调连作,推手乃是以双人搭手的形式训练太极拳各种技法的一种周身协调的连续运动。观今之各种微论高见,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一而足。其实,在太极拳界,各门派对“八法”的认识和运作还是有差别的,并非完全一致,但无论“八法”之中其字怎么写,其义怎么解,其动怎么行,其招怎么运,太极拳的“八法”之法都不能离开实践的检验,其法为用,其功在用,劲形必合一而为。拳者一劲,一气贯穿,内外融合,形神兼备,以腰运身,神领气沉,腰胯争合,劲形反蓄,折叠转换,劲用对五,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八法”之练用,都不是单向的平面运作,皆离不开:旋、掩、拧、搓、翻、滚、裹、磨、提、带、沉、拔、纵的屈伸开合的具体拳势的运化,也即螺旋、鼓荡之功。
   所谓的太极“八法”,要结合拳学的实践去认识和体悟。因为拳非游戏,拳是用的,而不仅仅是给人看的,更不是说着玩的,我们绝不能用现代以娱乐、健身、表演而练的标准,去看待和评判属于武学的太极拳中的技法。拳学是实践之学,或称之为实战之学,不是玄学和神学,要练用合一。无论健身还是御敌,对于太极拳,我们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绝不能闭门造车,凭空想象,只作文字游戏而脱离实际,必须能在实践中印证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不仅要合自然之理,更要科学、规范。前人将十三势与八卦、五行对应,有其特定能历史文化背景和认识局限性,是可以理解的。然今之人,仍执迷不悟,非要把活的变成死的,仍要教条地、僵化地去将所谓的“八法五步”与八卦或八个方位及五行对号或划等号,什么“壬癸水位在北”,侬然还堂而皇之地谓之“不传之秘”,还有牵强于脏腑的,什么“肾属水,掤为水,在肾或属水”,这种无知和卖弄,着实让人费解,更让人感到可笑和可悲,不仅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并无益处,也会使拳学离经叛道!其实,前人对太极拳早有古训:“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在内不在外,在意不在形,在形艺不灵。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初始习练熟招记式,大概有个方位也只是便于记忆,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对要领的正确把握和对招法的自然运化。太极拳以意(心)行气,外导内引,内引外动,所谓“八法”,当以前四法为根基,谓之“母法”,务要运之精熟。拳论有云:“掤、捋、挤、按四方正,採、挒、肘、靠斜角成”,中正不偏,隅之何用?当然,为了全面掌握太极拳技能,活化技能,依然要功到招全,各法兼到,正隅互补,上下相随,左右争衡,奇正相生,把握太极拳运化的基本规律,然后再由博返约,约而能变,千变万化不离本宗。
      太极本无法,动即是法,循环始无端,运化无定式,见机而作,随机而行,得机而入,得势而发,因敌而变,随变而变,以不变应万变,守中用中,让正(中)定横(中),万变不离其宗,如此彰显太极拳的神奇之功。也就是说,太极拳任何方位皆可有“八法”,任何“八法”之法都可以于不同的方位而运用,任何一法皆可以随时、随势、随机变换成另外一法,同时又可回归本法,如此方为至用。所以说招不在多,招在变而精,招在活而巧,精熟巧妙自绝妙。
      武法如文,其理乃一。“大体须有,定体则无”。凡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破规矩难成圣贤”。所谓“法非法非非法”,凡事亦“不破不立”。文武之道,皆要依规矩而合规矩,合规矩而守规矩,守规矩而破规矩,破规矩而化规矩,化乎规矩而无不规矩,即达无规矩却又处处规矩。所以说,化乎规矩者乃圣。拳者,“由招熟而渐悟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而阶级神明”。所谓“神明”者,变化之莫测,惟熟而已,熟能生巧,巧自精微而妙。太极拳求真功,欲达精微深奥而至用,必由外而内,由形而意,由意而神。“神明”所求乃是“无形无象,全身透空”,无乃精纯,空白轻灵;“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乃真;“捶自心生,力由心发”,无力乃圣。功成返观回心看,功到无心太极拳。拳之行,若能“物我两忘,身入虚无”,则拳已道成。
  所谓“八门劲”,其意乃指拳中不同形式的运化之力,非单纯的由肌肉而生,是由上下内外、前后左右和周身协调所得。其力均衡,形意合一,无力而力,所以前人称“劲”而不谓力,并有“劲活力拙”之说,这就是在传统拳中称之为“劲”而不叫力的原因。然而,太极拳中亦有所谓的“原动腰脊,力由心发,力透脊背,整体混元,力达四梢”等的论述,皆未论劲与力之不同,“劲与力之不同”非其本质不同,实为人们认识理念的不同而不同,这种认识只具有人文色彩而不具真实的客观性。我们若剔除人为的主观色彩,辩证客观地就劲、力而言,劲、力皆有整体与局部之分,力可以拙,劲未必不拙;劲能活,力亦可以活,所以有争,争必不明,然其明,自不必争。从认识上讲,拳劲不过是对力的运化而已,活力而为劲,拳不能无力,无力则软,软则无势,无势则馁,馁则无锐而被欺。拳不能较力,较力则僵,僵则滞,滞则不化,不化则死,死则涂地而败北。势与力合,所以势力,内蕴即为能量,外显则为气势,用之则为劲力。所以说,无力不成拳,气力不二,劲力乃一,意气相合,气势恢弘,内力自足,劲亦腾虚。太极拳之功,不外乎“力之平衡、力之协调、力之运用”,力之用熟,拳劲乃生,技艺自精,本乎于心,运化于形,意到,气到,力自到。太极拳的“八法”之用一理相贯亦不出此圈。太极拳,变劲不变法(形或招),变法不变劲,千变万化,变的只是其形,不变的乃是其理。均衡、互争、顺遂、圆润、贯穿、协调、连贯,为各法之本。所以说,拳者一劲,争衡而运,劲形反蓄,对五而用,一气贯穿,内外相合,整体如一,太极拳乃求一之术,既得一,何须万?!
  太极拳本身就是调和矛盾的运动,阴阳互易,矛盾中求中和,以有而入,以无而出,阴阳互根,互动互生,动静相间,刚柔互运,虚实相变,在运动中求协调,协调中求平衡,平衡中求规中,不偏不倚,本中而运,依中而行,由中而发,和中而济。太极拳,实不过借形以练功而已。太极拳“八法”,或谓“八门五步”,若能“和融灵变,内外一如,周身协调,上下相随,一气贯穿”,即可得太极真功真技之艺。
2#楼
发表于 2010-10-21 15:21:55 | 只看该作者
很好啊,逼切需要这样的东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电话:0898-66661599    站长联系QQ:670427609   
         站长微信:hainanok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job.com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海南大学论坛

GMT+8, 2024-4-27 05:43 , Processed in 0.060093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校园招聘信息

© 2001-2020 海南大学论坛校园招聘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